官员“因酒殉职”能否给为官者的认知补缺?
文/大漠鱼
酒有很多益处,这是无需置疑的共识,而饮酒过量必然伤及身体,更是基本的常识。所以,如果要让饮酒成为一件快事,掌控一个适当的“度”极其重要,否则,保不准“快事”就可能变成“丧事”。
近日,一起公职人员“因酒殉职”的事故在广西来宾被传得沸沸扬扬。4月9日,是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喜迎副镇长钟谢飞到任的日子,中午,镇政府在机关食堂设宴招待来镇政府检查工作的市、区相关领导,同时为钟谢飞“接风”。颇叫人意外的是,一通海吃海喝后,钟副镇长一觉睡着再没醒来。其家属质疑,钟谢飞意外死亡与在接风宴请中被劝酒太多有关,称其至少被喝了数斤米酒。
33岁的钟谢飞刚刚仕途晋升,还没来得及飞黄腾达就死了,对其家属而言,伤心欲绝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对在座劝酒的其他领导干部来说,他们完全是为了表达一种“恭喜”之情。好端端的一桩喜事,当事人最终没能扛得住“酒精考验”,变成一桩丧事,不论对谁来说,确实够悲催的。但我想说的是,真正应该悲催的不止是涉事的这几位,而是整体的领导意识和官场作风。
官场间的迎来送往,以酒为媒已然是常态。所以,即便有人因此而死在酒桌上,涉事人也会认为完全是出于“好意”,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常识”。有此“常识”垫底,那“饮酒伤身”的“常识”自然就被抛在了脑后。有人经不住“酒精考验”而死,就显得毫不意外。
说句不怎么恭敬的话,世界这么大,死个把人,或者说死任何身份的人,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地球不会因某个人的消失而停止转动。但是,很有必要捋顺的一个道理是,通过这种无谓的死亡,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样的教训。钟谢飞“因酒殉职”不是第一起,也绝不会是最后一起。就在刚过去不久的去年7月,牡丹江镜泊湖风景旅游区东京城林业局书记孟庆安在热情招待上级领导之时,就因饮酒过量而死亡。按理说,在官场酒宴不乏死亡案例的前提下,后来者应该有所警觉,有所汲取,但事实并非如此,后者不仅表现得毫无惧色,反而更加豪迈,甚至可以做出葬身杯底的决绝选择。
当然,举杯的决绝和义无反顾并非当事人真情真性的流露,更多的是为了通过领导营造一个彼此互惠的利益圈。这个利益圈不会因为圈中人是“人民公仆”的身份而松绑,也不会因为中央三令五申的严律和整顿而崩盘。这从前赴后继的落马官员身上可见端倪。
作为政府官员,作为老百姓的服务生,所有的公务人员该怎么做,有一系列的规程。这既是纪律要求,也是必备的心态和基本常识。可是,太多的事实让我们看到,我们希望能够依赖的这些公仆们的心思永远与普通人不能同步。神马严律,神马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好像从来没有播种,更谈不上生根发芽,而“不走寻常路”才是他们自以为傲的突破。
18大新政以来,如何革除官场陋习,如何规范干部队伍的规章、禁令不可谓不多,越界受惩的干部官员不可谓不众,却始终不能净化官场工作风气,使之步入规范化、正常化,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愿把自己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在这些人的意识中,从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只有做了官,其威望才能从芸芸众生中凸显出来,才可能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钟谢飞仅仅是晋职为一乡镇副镇长,就招徕一大帮其他领导前呼后拥,推杯换盏的劝酒恭喜,可见官职在仕途中的地位是多么举足轻重。只可惜,钟谢飞没来得及尽享似火的热情而身先猝死,未免让环绕其周围的利益守望者感到遗憾。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钟谢飞的猝死只是一个意外事件,没必要过度解析。但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用公款迎来送往的官场例子早已司空见惯。见微知著,此事件折射出的是官场不自重、不自廉的本质。如果每一个为官者认清自己的身份,读懂真正的为官之道,对新政的严令有所敬畏,又何至于换来今天未成功身先死的悲剧?
无论是官,还是民,要让自己得到社会的承认,首先要有一个向好的认知,即掌握“常识”。就如农民必须掌握好春耕秋收的时节一样,为官者要明了自己做官的根本是为最广大的群众服务。如果这一常识没有根植于意识之中,农民的土地就会荒芜歉收,为官者的座椅就会不稳。当然,要保证这样的良序不断发展,单单依靠自觉是不够的,还要有更优秀的体制引导和制度规范。
(《酒海观潮》杂志专稿,未经该杂志同意,不得转载)
暂无评论